界面专访 | 中国的科技企业为什么要去伦敦?
*原文刊发于界面新闻《伦敦发展促进署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赵冰冰:中国的科技企业为什么要去伦敦?》
伦敦发展促进署是伦敦市官方发展促进机构,负责大伦敦地区的投资、旅游和教育在全球的推广和促进工作,由原先的三个机构——伦敦投资局、伦敦旅游局和伦敦教育局合并重组而成。
成立至今,伦敦发展促进署中国团队已成功吸引并帮助超过350家中国企业在伦敦落地发展,为伦敦创造超过2800个就业机会;即便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也成功实现16个直接投资项目(包括中国香港地区)落地伦敦。
2011年,伦敦发展促进署成立,同年7月,赵冰冰被任命为伦敦发展促进署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赵冰冰女士说,自己虽然并没有到英国读书,但与伦敦这个城市似乎有着不解之缘。
她从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的一名前台做起,通过不断努力升至艺术项目组经理,参与组织了四十多个中英艺术文化项目。2006年加入伦敦市长办公室代表处任上海首席代表,策划并组织了多项中国和伦敦的交流活动,包括 2008 年伦敦市政府为奥运会在北京策划的推广活动、2010 年上海世博会伦敦馆项目等。之后的十年,赵冰冰女士与伦敦发展促进署相互见证了各自的成长。
伦敦发展促进署成立这十年
十年来,赵冰冰和伦敦发展促进署的主要职责
就是帮助中国企业开启伦敦的大门。
界面新闻:从2011年到现在,据您观察出海到英国的中国企业有怎样的变化?
赵冰冰:变化还是挺大的。一是大家关注的产业的变化,现在都是全球经济,尤其是近五六年来,一些网络基建和其他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产业更愿意“往外看”,当然这里也包括中国的企业。之前中国总是强调“引进技术”,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到国内来,但其实我们已经到了可以出口技术和帮助海外提升产业的阶段。这种技术包括跟消费科技有关的,比如E-commerce电子商务类、数据整合类、智慧城市、智能出行等等。
还有投资大方向的变化。我觉得大家现在关注的不仅是赚钱盈利,更注重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我接触的一些地产公司,不管是从兼并购也好,还是直接做开发商,现在都在发展智慧地产,比如怎么把原有的楼宇改建并保护好其历史传承部分的同时又可以追求各方面更加绿色环保。
经过前两年的发展,我觉得伦敦正在成为很多中国品牌出海的一个门户。因为在伦敦发生的事情会受到全球的关注,所以现在我也关注到很多品牌或者客户去伦敦未必是去做销售,而是品牌营销(branding)或市场推广(marketing),希望借助伦敦让全世界看到自己。我近期拜访了大概四、五家公司,其中有两三家都是目前在伦敦有项目,并且已经有海外的网红在推广他们的产品。
还有就是E-commerce(电子商务)的发展,它不光是“买”这个动作,而是一个链接,贯穿公司的整个发展过程。比如前期去找渠道、到了伦敦之后的仓储,都与支付、风控、物流管理相关的金融科技有关。最后还有对目标受众的引流,也就是察觉特定群体对内容的偏向,要通过科技工具进行分析。
界面新闻:伦敦发展促进署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中国企业?具体的方式是怎样的?
赵冰冰:伦敦发展促进署在企业出海之前,会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及建议,也会为中国企业对接正规可信的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为企业提供商务咨询和专业建议;同时,也会帮助企业接入伦敦的商业生态圈,方便中国企业与上下游的机构组织合作。我们中国团队已经帮助超过350家中国公司在伦敦落地。
例如,在全英已赢得超过1000台纯电动大巴订单的比亚迪,最初也是我们推动了他们和伦敦交通局(TfL)之间的联系——就在上个月,比亚迪携手英国巴士制造商合作伙伴亚历山大•丹尼斯(ADL)宣布赢得195台纯电动巴士订单,客户来自伦敦交通局(TfL)旗下公共交通运营商RATP。这是迄今为止,英国单笔最大的纯电动巴士订单。
在2020年这个极具挑战性的年份,我们也协助中国领先的互联网汽车平台汽车之家在英国市场成功推出YesAuto平台。
近年来,除了帮助中国企业在伦敦落地,我们在国内以及伦敦的团队也开始帮助一些在伦敦成立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国际化(包括在伦敦成立的中国企业),以伦敦为中心拓展欧洲、美洲以及亚洲市场,目前已有近千家企业受益。这也是伦敦发展促进署的两个加速计划:企业成长计划以及伦敦市长国际商业计划。其中一个反响比较好的对接方式是企业的海外参访。疫情前,伦敦发展促进署组织的金融科技(FinTech)和创意科技(CreaTech)领域的企业来中国参访效果非常好。大多企业并不仅仅是和中国企业做生意,更多是会通过前往中国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情况,并为未来的战略调整做准备。
2020年疫情期间,伦敦发展促进署为中国市场做了主题为智慧城市的线上参访,出席的公司都是建筑、节能环保、智慧出行等与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科技公司。通过线上参访,许多公司有机会对接国内的开发商、园区和落地机构等。
无论是帮助中国企业出海伦敦,或是帮助伦敦的科技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我们所有的服务都是免费的。伦敦发展促进署更多的工作是偏向于给企业赋能,因为我们的机构本身像是一个对接资源的服务型平台,可以给企业对接技术、发展资源等。比如如果公司要去伦敦注册开账户,团队就会帮它对接专业负责人,比如律师事务所等。或者如果有公司有兴趣到伦敦来看投资的机会,伦敦发展促进署也都会提供帮助。
为什么要去伦敦?
“我个人觉得挺幸运的,工作了20年,
所有的工作经历都跟英国有关。”
界面新闻:如您所说,近二十年的工作都与伦敦有关,那您认为这座城市有什么魅力呢?
赵冰冰:我觉得伦敦基因里自带开放性和包容性,这背后的原因是伦敦多元的文化。在伦敦有200多种语言, 40%的伦敦人口是英国以外的国家出生的,你也许很难想象它是全球第六大的法语城市。不同民族的人组成了这个城市,这就会产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而这种碰撞与交融需要有开放和包容的环境。
其次,很多产业到了伦敦可以快速规模化。比如说医药行业,如果在美国,对标企业的研发者、决策者和制造商、资本在不同的地区,谈一个项目可能要把美国转一圈,但是在伦敦,从资本方,到上下游,到合作方的距离都是在15分钟地铁以内。从上市公司来说,英国的金融中心是伦敦的证券交易所,虽然它的体量没有纽约或者是纳斯达克那么大,但它其实是最国际化的融资市场,有多元化的资本。
伦敦也聚集了全球最多的广告和公关公司,像WPP的总部、奥美、智威汤逊等,这使伦敦成为创意的集中地。创意的点子有时候比资金还重要,伦敦的环境很有利于创意的产生。
伦敦还具有一种便利性,这对于营商环境是很重要的。营商环境的第一语言是英语,但是由于伦敦的多元化,在伦敦能找到说法语、意大利语、或是西班牙语的人才,给来自各国的公司都提供了语言上的便利。
我特别喜欢提到伦敦的“本初子午线”,这不光是地理概念,从商业上来讲,我们当时做过统计,占全球99%的GDP的国家工作时间伦敦都能涵盖。比如说在早晨,伦敦的金融市场可以跟亚洲沟通,在下午可以跟美洲的市场沟通,所以伦敦的金融中心24小时在运转。这就是时间上的便利。
还有就是交通便利,现在英国虽然脱离欧盟,但它毕竟在欧洲,伦敦有6个机场以及欧洲之星火车网络通达欧洲大陆,去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很方便。
伦敦的营商流程也很便利,在伦敦设立公司只需要3-7天,成本大概就几十磅。英国的签证也很便利,所有的企业到了伦敦都有英国公司的同等待遇,如果到那边做投资或者是做业务,它有不同的签证类型可选择。
还有货币上的便利,因为英国是一个开放式市场,只要所有的流程都是按规则来,现金的流转很方便。这也是我们很难通过资本的进出来判断整个经济是否良好的原因。
另外,我觉得伦敦的内核是要吸引和留住最好的人才,所以它的商业环境十分完备。
界面新闻:海外的企业去伦敦发展,政策层面有怎样的支持呢?
赵冰冰:国家层面,英国的企业税税率是比较低的,现在是19%。还会有一些鼓励政策,比如针对所有专利是在英国本土申请的企业,就只要10%的税;如果很多费用是用在研发上,还会有税收返还。
英国还有一个UK Export Finance的官方机构,专门为英国出口商、国际项目发起人以及英国商品和服务的买家提供灵活、创新和有竞争力的融资解决方案。比如一个中国企业,去伦敦开办公室,如果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在英国发展产品、服务或者内容并出口到其它国家,就可以申请该融资,利息非常低而且时间很长;伦敦还有一些基金,比如伦敦市长办公室有个绿色基金,不仅是针对海外,全球的项目都可以申请。伦敦市长希望2030年伦敦成为一座零碳城市,而实现零碳需要一些技术来支撑。
另外就是签证的便利,针对企业签证有多种可以选择。刚过去的企业,有一个热门的签证类别叫首席代表签,就是在非运营的情况下可以申请代表母公司设立企业和办公室;另外还有创新签证(Innovator Visa),和创业者签证(Start-up Visa),这些针对的是新兴项目。还有针对毕业生的毕业生工作签证,也鼓励毕业生自雇创业;如果是在某些特定领域表现特别杰出的个人,也可以申请国际人才签证(Global Talent Visa),这个是不需要开公司的。
未来的伦敦与中国“目光”
金融科技,教育科技,
以及所有可持续领域的内容都可以关注起来。
界面新闻:在伦敦未来的区域发展规划中,有哪些项目是中国企业可以重点关注的?
赵冰冰:伦敦现在有大约900万人口,到2030年将近1000万,差不多每年10万人口的增长,对住宅的要求大约是5万套。目前在英国的开发商只能给市场供应2-3万套,住宅上有很大的供应缺口。所以说从城市规划上来讲,伦敦需要大量新房子。但它的住房发展跟中国不太一样,伦敦是有限定发展区域的,也就是说伦敦的住房发展不能够超越绿色环保带。而且伦敦有将近30%的绿地公园,都属于不能碰的绿地。并且伦敦现有住房大概70%都是100年以上的,属于历史保护建筑,所以城区改造挑战很大。
目前伦敦的重点发展区域主要在伦敦的东西两边,有很多区块。东区的奥运会场区块是很典型的,自奥运会之后就一直在改建。当时的伦敦市长在2008年奥运会的唯一要求就是要把奥运会放在东区,因为那边相对于伦敦西区来说是经济次发达的区域,可以借奥运会发展。
现在东区发展迅速,尤其是原来的奥运场馆区,成为了一个大型的创业孵化器。所以整个区域在奥运会之后,变成了我们所谓的“奥运城市”,它把很多场馆都做了再利用。
伦敦西边现在发展也很迅速,BBC的总部在那边,很多电影、电视的小工作室集群也在那边, 现在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研究在西边也很发达。在英国生命科学领域有一个golden triangle的说法,即牛津剑桥以及伦敦组成的生命科学金三角,在伦敦有超过350家医疗科技企业。
与以上规划相关的我觉得大家都可以重点关注。
界面新闻:未来投资伦敦,您认为哪些产业值得关注?
赵冰冰:我觉得可以关注的产业,一个是金融科技,一个是教育科技,还有所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内容都可以关注。
因为要实现2030年零碳的目标,伦敦现在鼓励绿色出行。只要能够让伦敦成为零碳城市的技术,都可以关注和投资。还有涉及到类似5G,IoT和人工智能等产业,这个是一个产业集群,而且有成熟的生态圈,大的发展方向是让人类生活更美好、更负责地生活的相关产业都可以关注。
教育科技的发展与去年的疫情有关系,因为现在大家需要有一些线上的学习方式。其实我们讲到immersive tech(沉浸式科技),不是仅仅为了娱乐,沉浸式的教育也是一部分。在英国有些大学做医学的教育时,它就是用沉浸式科技来做教学,比如解剖人体,有直观的3D教学和实验。还有智能教育硬件,比如智慧白板、教育机器人等,其实都属于教育科技领域。
伦敦科技与中国企业
科技的发展,
伦敦应该已经超过所有其他欧洲国家。
界面新闻:伦敦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如何?
赵冰冰:我们八年前开始做伦敦科技周,当时就关注到整个科技的蓬勃发展,伦敦有65家独角兽公司,是欧洲的独角兽之都,比其他欧洲国家加起来还要多。
界面新闻:为什么会有这么繁荣的科技发展?
赵冰冰:伦敦特别有创业的氛围,在伦敦没有单独的科技产业,而是根据传统行业划分,所有传统行业都是以科技赋能为背景的。比如传统的企业服务软件、金融科技、 IoT物流,它其实都是放在大的金融板块里面。还有像我们讲的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除了原来传统的电影、电视、时尚、音乐、文学,现在我们比较关注的还有电子竞技,沉浸式科技,最后一公里(Last Mile delivery)的配送等,都是在创意产业这个领域,也都是科技赋能的表现。这种氛围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在伦敦最大的产业是金融商业服务类,第二位就是创意产业。因为传统产业本来就非常的强大,科技赋能之后产生的科技附加经济效益也很显著。
在监管方面,英国的金融监管局为了促进金融科技的发展制定了一个沙盒计划。沙盒计划就是有些觉得很不错的金融科技项目可以在里面实验,就算出问题也是在一个限定范围内,即在一定范围内给机会做尝试,鼓励创新的发展。
界面新闻:在英国脱欧的背景下,中国科技企业有什么新的机遇?
赵冰冰:我觉得脱欧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总体上对中国企业反而是机会。在欧盟体系下,欧洲其他国家的企业在英国发展有一些优势,比如之前那些欧洲的专业人员去英国是不用申请签证的,这就导致雇主在招人的时候会以欧洲人为主。现在没有这个体系,大家都是同一个层面上来竞争。
贸易发展上,现在中国已经替代德国成为英国第一大贸易国了,这是很明显的一个优势。贸易发展起来以后,它的相关的产业,包括前面讲到的支付、物流仓储、专业人员推广都会不断发展。